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新质生产力研究

  • 新质生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苏荟;江雪菲;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并深入剖析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可通过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技术流动与资本流动,间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能够促进本区域协调发展,还能带动相邻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提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在2016年后,对东部、中部地区及高水平城镇化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且劳动对象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应健全基础设施建设与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支撑;缩小区域间要素差距,创新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路径;密切区域间合作,发挥高水平地区辐射作用等。

    2025年02期 v.23;No.126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牟春伟;徐政;

    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强国都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生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二者在目标指向上具有高度契合性。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质态,以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我国农业强国建设,既是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也是农业发展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有助于协调农业供需动态平衡、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变革农业生产组织形态、助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当前,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强国建设主要面临来自科技创新、经营主体、基础设施及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的现实挑战。未来强化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强国建设的引领作用,必须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以高科技赋能农业劳动资料;建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进数字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升级,发挥数据要素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乘数效应;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拓宽和深化农业劳动对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2025年02期 v.23;No.126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农业经济管理

  • 金融科技能否缓解居民家庭金融脆弱性?——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

    周孟亮;陆妍;

    金融科技作为金融与数字技术融合的产物,提升金融包容性的同时丰富了居民家庭投资选择。文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分析金融科技对缓解居民家庭金融脆弱性的影响效应。实证研究表明,金融科技能显著缓解居民家庭金融脆弱性,对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居民家庭和低收入居民家庭而言,这种缓解作用更为明显。机制分析发现,金融科技还有助于提升金融素养、增加财产性收入和缓解信贷约束,进而缓解居民家庭金融脆弱性。基于此,为提升居民家庭的金融风险应对能力,应进一步促进并规范金融科技发展,创造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优良条件;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契合家庭财务规划;普及和加强金融教育,提升家庭金融素养与风险认知。

    2025年02期 v.23;No.126 2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合作社对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研究

    崔宝玉;陈璐璐;

    提升农户生计韧性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文章基于“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生计韧性分析框架,分析合作社对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合作社能显著提升农户生计韧性;合作社提升农户生计韧性的溢出效应不会随着合作社数量增加而增强,但会随着质量提升而增进;合作社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民主参与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增强农户生计韧性;对于纯农业型农户、东部地区以及山区村庄,合作社对农户生计韧性的提升效应更明显。基于此,应加大政策支持,完善监督机制,提升合作社影响力和发展质量;协调地区资源,统筹经济社会效益,并优化民主参与路径,增强弱势农户生计韧性。

    2025年02期 v.23;No.126 3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农业产业组织参与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

    黄凤;李浩;田泽;李孝忠;

    实现农户农业生产方式向绿色转变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农业产业组织是助力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实施的关键主体。基于462户农户调研数据,实证探讨了农业产业组织参与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产业组织参与能够有效促进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实施。感知价值在农业产业组织参与影响农户绿色生产行为中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农业产业组织参与对不同特征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且具有“扶弱”特征,即其对小规模农户以及农业生产精力投入相对有限的兼业农户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应发挥农业产业组织带动作用,重视感知价值的内在驱动,并关注农业产业组织参与在促进农户绿色生产行为方面的“扶弱”效应,与政府作用形成配合,进而有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2025年02期 v.23;No.126 5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农户耕地轮作决策的前因条件与组态路径

    杜国明;李升生;卢汇川;

    为推动农户落实耕地轮作政策、健全我国耕地轮作制度,文章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深入探讨了农户在耕地轮作决策中的前因条件及组态路径。研究表明,农户轮作行为受多因素叠加形成的复合效应影响,主要可归纳为三种路径类型,即“耕地资源+思想认识驱动型”“人力资源+思想认识驱动型”以及“双重资源+技能提升引领型”。上述路径与农户生计特征密切相关,不同类型农户在轮作路径选择上差异显著。此外,对轮作政策的理解、生态保护意识以及技术培训是增强轮作采纳意愿的关键激励因素。基于此,提出分层协同策略:针对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通过智能设备与服务补贴以及合理规划提升轮作效率;针对小农户通过土地流转与社会化服务降低轮作参与门槛;针对农业生产合作社选拔骨干参与人才培训发挥示范作用。同时,需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差异化配置补贴、信贷与基础设施资源,深化政策宣导的靶向性与实操性,最终形成农业生产提质、农户增收与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共赢格局。

    2025年02期 v.23;No.126 6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乡村治理

  • 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村规民约治理转型

    孙发锋;肖振伟;

    在推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村规民约的治理效能是党和政府的鲜明主张。作为健全和创新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重要形式,村规民约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和作用空间。然而,认识上的误区、村规民约自身建设和运行中的问题,让“治村宝典”沦为“墙上制度”,运用村规民约“治村”的传统优势未能得到发挥。当前应从理念、机制和实践层面对村规民约进行结构性与系统性完善,使其在推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并承担应有责任。理念层面,要深刻把握村规民约发展中的变与不变,将村规民约稳定性的优势和变动性的灵活相结合,实现稳定性和变动性共生共存;机制层面,要以制定(修订)、实施、评估反馈和保障为核心要素与主要环节,再造适应调适模式的村规民约运行机制;实践层面,应从提升常态治理效能、增进乡村风险治理韧性、增强防止返贫效果等方面着力,运用村规民约赋能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

    2025年02期 v.23;No.126 7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新质生产力助力和美乡村建设:发展逻辑、现实桎梏与制度回应

    杨骏;时润哲;

    和美乡村建设是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助推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其结合新质生产力,可实现自我新质建设、新质发展和新质跃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结合中国当前发展实际的科学发展理论。文章立足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发展特征,归纳新质生产力在和美乡村建设中的新技术、新内涵、新建设和新价值,形成发展逻辑。亦应看到,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基础桎梏、规则桎梏、时空桎梏和价值桎梏。法治是新质生产力助推和美乡村建设的根本性制度保障,应基于法治理念革新,追求时空正义,基于数字技术发展对传统“三治融合”制度进行完善和拓展,促进新质生产力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2025年02期 v.23;No.126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法学研究

  • 科技金融视域下智能投顾实践的困境检视与法治因应

    周春光;朱奕霖;

    发展科技金融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具有积极作用。智能投顾作为科技金融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成为助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的重要驱动。然而,通过考察关涉智能投顾的规范文本及司法案例发现,智能投顾在实践中仍存在事前监管手段缺位、主体责任分配不明、运营主体识别混淆、域外平台监管真空、合同性质判定模糊等问题。通过透视智能投顾实践问题之内在成因,在明确《金融稳定法》—《智能投资顾问监管条例》—《智能投资顾问监管条例实施办法》宏观立法体例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监管模式、厘清归责原则、明晰运营主体、填补监管漏洞、厘定合同性质的微观进路设计,以破解智能投顾实践中的现存困境,形塑更具体系化与回应力的法治安排。

    2025年02期 v.23;No.126 93-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大数据证据的适用规则与审查机制构建

    宗雪萍;吴其胜;

    大数据证据作为一种新兴的证据形式,在诉讼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学界对大数据证据内涵的界定尚存较大分歧,概念模糊性不仅制约了大数据证据在司法实践中的有效运用,还因审理机制不清晰致使大数据证据面临种类、适用规则、可采性、可靠性等多重困境。针对上述困境,可从大数据证据的实质内涵和独特属性出发,明确大数据证据应属于实物证据、电子数据证据范畴。结合大数据证据由大数据库、算法、分析报告三者有机结合的自然属性,在重新审视最佳证据规则、网络身份与现实身份同一性、行为人与存储介质关联性等传统审查模式下,构建大数据证据的三维审查机制,即大数据库合理性标准、算法有效性校验标准、大数据分析报告真实性校验标准,并以公证制度作为补充。

    2025年02期 v.23;No.126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征稿须知

    <正>一、征稿范围本刊主要刊登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2025年重点关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数字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研究、数据要素、数字法治、新法解读、部门法前沿问题研究、城乡融合发展、基层社会治理、公共治理等选题。

    2025年02期 v.23;No.126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8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