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治理问题

  • 公众环境诉求能否提升环境治理绩效?——来自长江经济带的例证

    李强;邢磊;唐诗慧;

    公众作为环境治理重要主体之一,能够缓解政府与市场维度治污“失灵”问题,弥补责任主体缺失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文章从公众环境诉求角度出发,揭示公众环境诉求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机制,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11—2022年市级面板数据,探究公众环境诉求对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公众环境诉求提升显著降低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环境污染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影响存在显著的负向外溢效应,即公众环境诉求不仅影响本地污染治理,同时对周围地区污染治理存在负向溢出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上游地区公众环境诉求对环境污染的抑制性较高,中下游区域囿于经济、信息和要素资源因素,公众参与度较低,治污效果较弱;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和技术创新是公众环境诉求影响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波特假说”观点成立。基于此,文章从鼓励公众环境治理参与、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加强环境污染问责以及强化企业绿色创新主体地位等方面提出环境治理的相关建议。

    2025年05期 v.23;No.129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郊区农村“超大户”生成及政府的治理逻辑——基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调查

    陈显林;

    “究竟由谁来种地”是郊区农村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市场化经济导向下,郊区农村社会变化呈现出农业商业化、土地福利化和农民非农化特征,郊区农业经营主体类型多样且分散。实地调研发现,“超大户”经营主体是郊区农村农业现代化治理和发展的承载主体,政府通过统筹土地、筛选大户、补贴经营系列措施推动“超大户”经营主体的生成。“超大户”经营主体的培育本质上是政府治理行为逻辑的体现:一是农业经营主体的集中化治理,二是城乡统筹规划的空间治理。政府在借助“超大户”经营主体推动郊区农村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也以该主体为组织载体附着完成农村基层治理、政策性任务等治理目标。

    2025年05期 v.23;No.129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业新质生产力

  • 党建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现实挑战和实践路径

    何林;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三农”问题摆在重要位置,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进一步表明党中央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视。以党建引领的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不仅是形成“政治势能传导—组织嵌入协同—制度优势转化”复合驱动模式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数字农业、智能装备及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等新质生产力形态加速生成。立足新发展阶段,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政治势能层级衰减导致政策执行异化;组织网络适配性不足引发产业链党建责任模糊与跨区域协同缺位;制度供给路径依赖与激励结构错配加剧要素确权滞后、考核体系僵化等问题,凸显党建引领机制与现代农业变革需求间的张力。因此,需建立全产业链党建责任清单与城乡要素流动合规性审查机制,完善数字治理技术标准,通过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递进式风险防控机制与全周期人才生态建设,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能力,依托三级联动考评体系、风险缓冲机制与金融支持协同网络,构建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实践路径的创新既验证了中国共产党以制度优势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实践智慧,也为破解“大国小农”转型瓶颈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范式与实践参照。

    2025年05期 v.23;No.129 2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科技赋能下金融监管权力异化风险及其规制路径研究

    马一;戚崇圆;

    在金融科技带来的“物理边界”与“技术应对”双重挑战下,金融监管机构唯有深度嵌入监管科技方能更好发挥监管效能。在此过程中,金融监管权力可能对金融监管科技形成信息依赖、决策依赖及技术依赖,故金融监管科技及其背后的技术资本力量可能会对金融监管权力的再分配、专业性、独立性等形成威胁和消解。当依赖逐渐深入、风险逐渐深化,这种依赖与风险会给金融监管权力带来深远影响,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异化、监管效率下降和机构权威弱化。对此,应构建以数据共享为核心、算法透明为关键、技术可控为底线的三维法律规制框架,以期为金融监管机构提供借鉴和操作指引。

    2025年05期 v.23;No.129 3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与管理

  • 县域富民产业的农民职业化路径研究: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

    陈怀宇;武芳芳;吴玲;

    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核心在于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然而现阶段农民普遍面临“低技能锁定”困境,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农民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释放,产业富民效应发挥不足。因此迫切需要重构农民职业技能学习的新路径,立足实践共同体理论,划分出以技能熟练为目标的深耕型实践共同体和以技能交流为目标的交流型实践共同体,以及二者协同形成的融合型实践共同体。通过对黑龙江赫哲族鱼皮技艺、山西永济三产融合发展和贵州湄潭“茶业双导师制”等典型案例的剖析,证明实践共同体为破解农民“低技能锁定”、培育复合型职业农民提供了有效路径。研究表明,重构农民职业化路径的关键在于:优化内部学习机制以夯实技艺根基,搭建外部协作网络以引入跨界创新资源,通过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构建贯通产销的服务社群与即时响应的技术平台。这一整合性体系旨在为培育复合型职业农民提供路径,全面激发县域富民产业的内生动力与组织韧性。

    2025年05期 v.23;No.129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鸿沟对农村青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从数字鸿沟到能力鸿沟

    张永强;赵佶旺;

    非认知能力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农村青年所面临的数字鸿沟可能对其非认知能力发展造成隐性阻碍。文章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数据,基于大五人格模型全面考察数字鸿沟对农村青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鸿沟对农村青年非认知能力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工具变量法再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考察发现,数字鸿沟对农村青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亲和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外向性四个维度;数字鸿沟对农村青年的亲和性、情绪稳定性的影响存在性别异质性,对除尽责性以外的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在个体是否获得高等教育上存在组间异质性;数字鸿沟通过抑制农村青年的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其非认知能力。基于此,应继续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与教育,提升农村青年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实证结果揭示了数字鸿沟对农村青年非认知能力的多维影响及作用机制,为精准制定农村数字素养提升政策、促进城乡人才均衡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与理论支撑。

    2025年05期 v.23;No.129 5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ProdLDA主题模型的中国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趋势分析——以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马国巍;潘奕男;

    随着全球商业竞争的加剧及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变化,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变得愈发重要。文章使用ProdLDA主题模型,对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不同数据源(年报、新闻媒体和顺丰评论)中的供应链管理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成功识别出顺丰控股在数字化转型、供应链一体化、国际化布局、冷链物流与农产品运输等方面的关键发展趋势。通过综合分析,揭示顺丰在供应链管理中,尤其是在数字化技术应用、国际市场扩展、后勤保障、金融管理及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战略举措。进一步地明确了顺丰控股自身、物流行业及产业生态层面的供应链优化方向;同时为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技术场景化落地、细分场景解决方案等实操建议,为中小物流企业及全行业提供升级供应链的思考,推动产业生态协同。

    2025年05期 v.23;No.129 6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科建设与学术期刊发展

  • 学科制度视角下纪检监察学科建设的现实挑战和发展策略

    刘姝殷;

    纪检监察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综合性、实践性特点的新兴学科。纪检监察学科建设必须尊重现代学科制度的基本规律,内强基础、外聚合力。于学科自身而言,处理好建立学科独立性与借力相邻学科的关系,结合学科特质,以实践为基础和面向完成知识的系统化、理论化建构,不断增强理论解释力以提升学科价值。于外部机制而言,建设适配学科发展的各种组织结构,为高质量学科建设提供平台和保障。

    2025年05期 v.23;No.129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三农”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涉农期刊的学术自觉

    李凌;蒋玮;刘浩;

    构建中国“三农”研究自主知识体系,既是为了更好解释“三农”实践、总结“三农”经验、提炼“三农”理论、解决“三农”问题,又是为了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知识、理论、方法创新。以涉农期刊的学术自觉助力中国“三农”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不仅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主动作为,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构建这一体系的迫切性,梳理“三农”研究的未来方向,明确涉农期刊的价值转向,提出涉农期刊赋能这一体系建构的关联机制和优化路径。

    2025年05期 v.23;No.129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性

    肖时花;尹琴;谭春林;

    编辑活动是一项涉及多元主体的复杂的交互活动。主体间性理论对于编辑在与多元主体的交互关系中发挥主体性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在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形成互构共生的关系,通过前置介入创作碰撞观点和规范文章校准,与作者组成知识生产共同体;编辑与审稿专家之间形成协衡共督的关系,通过构建信息沟通机制和统筹考量文章评审,与审稿专家组成文章质量监控双轨;编辑与学术评价机构、二次文献之间形成规效相生的关系,既要承受学术评价机构和二次文献的规训压力,又要凭借专业智慧主动将制度约束转化为发展动能;编辑与读者之间形成互塑共契的关系,既要在坚守伦理价值和尊重读者需求的基础上发挥好文本价值传递功能,又要发挥工匠精神主动引领高水平智识创造。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编辑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维持期刊的独立性,掌握期刊发展的主动权;有利于形成并维持学术期刊的风格与特色;有利于打造创新的传世文化精品。

    2025年05期 v.23;No.129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征稿须知

    <正>一、征稿范围本刊主要刊登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2025年重点关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数字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研究、数据要素、数字法治、新法解读、部门法前沿问题研究、城乡融合发展、基层社会治理、公共治理等选题。

    2025年05期 v.23;No.129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